2025年全球“孔子学院日”在北京落下帷幕,这场以“数智赋能新发展”为核心的盛会,不仅展示了孔子学院在语言文化传播领域的丰硕成果,更标志着孔子学院正式迈向数智化发展的新纪元。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,孔子学院正通过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革新,重新定义国际中文教育的形态,让语言学习更高效、文化交流更深入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。
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郁云峰在活动中强调,数智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孔子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。通过持续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库,孔子学院正逐步实现从“线下课堂”到“云端生态”的跨越。以英国巴拉克明中学孔子课堂为例,其打造的“全天候在线课程体系”借助智能算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,使学生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提升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40%。这种“技术+教育”的创新模式,不仅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,更让全球学习者能够以更低成本、更灵活方式接触中文,极大拓宽了孔子学院的覆盖面。

在文化传播层面,孔子学院的数智化转型赋予了文明交流新的表达方式。埃及留学生李小龙的经历颇具代表性——通过孔院开发的VR文化体验系统,他“行走”过故宫的红墙黄瓦,“参与”过春节的包饺子习俗,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中华文化变得可感可知。正如他所言:“孔子学院教我的不仅是‘你好’和‘谢谢’,更是让我能用中文讲述一个完整的中国故事。”这种文化共情的建立,正是孔子学院超越语言教学本身的深层价值。
活动现场,两项重要举措为孔子学院的数智化未来锚定了方向: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宣布将2025-2027年定为“孔子学院数智化主题年”,并发布首批“中文教育智慧网络”建设规划;同时,15部精品数字资源与17位“十年功勋院长”的表彰,既展现了孔子学院的历史积淀,也彰显了其面向未来的决心。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玛琳娜·吉布拉泽的感言道出了众多孔院人的心声:“我们是语言的教师,更是技术的学习者,唯有与时代同步,孔子学院才能始终成为连接民心的桥梁。”
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提出的“三维赋能模型”为孔子学院的数智化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:在基础维度,通过AI批改系统减轻教师负担;在实践维度,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中国文化场景;在世界维度,借助大数据分析全球中文学习需求差异。这种全方位的技术渗透,使孔子学院从单纯的教学机构升级为“教育+文化+科技”的复合型平台。数据显示,目前全球已有62%的孔子学院接入该智能管理系统,学员续课率提升27%,文化活动线上参与人次突破千万。

孔子学院的数智化转型,其意义远不止于教育效率的提升。当科摩罗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通过手机APP与中国同龄人进行实时口语练习,当第五届“最·孔院”短视频大赛的148部获奖作品通过算法推荐触达全球观众,孔子学院正以技术为笔,在世界文明图谱上绘制出更丰富的交流图景。正如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段鹏所言:“智能不是冰冷的代码,而是让中文更温暖、文化更生动的工具。”
从阿尔及利亚的沙漠绿洲到科摩罗的海岛教室,孔子学院正通过数智化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。它不仅让中文成为越来越多人的“第二母语”,更让不同文明在数字时代找到了对话的新语境。未来,随着“中文教育智慧网络”的不断完善,孔子学院必将在促进文明互鉴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,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——因为语言的边界在技术中消融,而文化的温度在交流中永恒。